6月14日下午,在雁江区玉柴学校一间宽敞明亮的教室里,20来个小学生正在认真地练习川剧基本功——打击、唱腔、身段、台步,一板一眼、有模有样。
望着这一张张充满朝气的小脸,年近八旬的张德全像老园丁望着苗圃中一株株沐浴阳光雨露茁壮成长的小树苗一样,欣慰地笑了。
张德全是川剧“资阳河”流派的老艺人,孩子们则是川剧“资阳河”流派“小戏苗”基地的学徒。这些苗子,就是川剧“资阳河”流派的未来和希望。
【 记忆中的“资阳河” 】
据张德全介绍,“资阳河”流派是川剧四大流派之一,产生于清乾隆年间,那时候,资阳沱江码头水运、商贸极为繁荣,上下游的商船云集于此。到了嘉庆年间,资阳城隍庙建成,庙会兴起后更是热闹非常,每逢农历五月二十八,各地戏班子就蜂拥而至,汇聚到这里唱“对台戏”切磋技艺,竞技演戏往往持续两月有余,十分热闹。对此,时人曾有“朝会观戏士女如云”的描述,这就是当时远近闻名的“资阳城隍会戏”。资阳城隍会戏从嘉庆年间一直延续到民国末期,约一百五十年历史,以戏资高、戏班好、行当齐、名伶多、演技高著称,规定的必演剧目也多是高腔犯工戏。为此各班社、演员之间相互竞争,师友之间相互切磋,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有别于其他流派的“资阳河”流派风格。其后,又逐渐以资阳为中心,广泛流行于内江、自贡、宜宾等地,尤以艺术风格最为严谨、声腔遗产最为丰富、演出特色最为显著而见长,成为川剧艺术中的一枝奇葩,位居川剧四大流派之首。
说起“资阳河”川剧,老一辈的戏剧人和票友们总有道不完的情愫和记忆,许多资阳人也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20年前城南沱江边那溜清幽的半岛,隔着老远,就能听到阵阵清脆的锣鼓和高亢的戏腔,从半岛的树荫深处飘散开来。那时,老辈的戏迷们每天总会按时来到这里,一杯粗茶一张竹椅便是半天。
后来,半岛改造,“戏班子”搬家了,大多时候演员们都跟着车子东奔西走,四处巡演,相对固定的演出点则是沱桥下那片空地。再后来,“戏班子”就渐渐淡出了老人们的生活和资阳人的视野……
曾听不少老人说,其实他们很想看川剧,因为没地方演,他们也就没法看了,只能通过看电视或听收录机“解馋”,但始终没那味儿。
尽管1982年省委、省政府便提出“振兴川剧”,几十年来,“资阳河”川剧人和各界人士也在不懈努力,多方探寻振兴之路,但因为现代影视的兴盛和后继无人等,“资阳河”川剧艺术日渐衰微,如今只存在于资阳人美好的记忆中。这,也成了资阳人特别是“资阳河”老戏剧人和票友们抹不去的感伤。
【 青黄不接渐衰落 】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着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近些年,各级各部门将传统文化艺术保护和传承工作摆在了更加重要的地位,众多传统文化艺术纷纷逢春发芽 、开花结果。“资阳河”流派川剧也在其他地方重泛生机,这让张德全、陈建国等老一辈资阳川剧人且喜且忧——“资阳河”在资阳的振兴之路又在何方?
“坚守川剧,留住传统,不能让‘资阳河’川剧艺术在我们这一代手中消失……”这是张德全等“资阳河”川剧人共同的愿望。尤其是14岁就登台表演的张德全老人,对“资阳河”川剧有着非常特别的感情,说起“资阳河”传承的事就感慨不已。他说,目前健在的资阳老一辈专业川剧人仅剩十一人,年纪最大的82岁,最小的也有75岁。多年来,他们一直想收徒,让“资阳河”继续流传下去,但一直未能如愿。一方面,因为学习时间太长太苦,“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点不夸张;其次是形式古老,喜爱的大都是老年人,而年轻人一般不看好这门“手艺”,无从了解,更谈不上喜爱了。
随着年岁的增加,老人们虽心有不甘,但因年迈体弱,对收徒授艺一事有心而无力,如今只有四五个人还在坚守。
尽管已退休多年,然而张德全至今没放下过川剧,只要当地有川剧表演,即便不能亲自登台,他也会到后台敲锣打鼓,看能不能发现好的“苗子”。
【 “古树”逢春发“新芽” 】
对于“资阳河”川剧的传承,民盟资阳成员张诒是最为上心的人。从小耳濡目染的他特别喜爱川剧,看到老一辈的“资阳河”川剧人一个个老去却后继无人,他痛心不已。为了留住“资阳河”,2015年,张诒将原资阳川剧团所有家当全部盘下来,重新组建了资阳振声川剧团,并将张德全等老一辈的资阳川剧人组织起来,开展交流和演出,让“资阳河”川剧有了根据地。但,人才青黄不接,“资阳河”离传承、振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如何让“资阳河”后继有人?在张诒和老川剧人多方寻求出路的同时,民盟资阳市委及相关部门也将目光聚焦到“资阳河”川剧的保护和传承上。2022年6月1日,“资阳河”流派第一块“苗圃”在雁江区玉柴学校落成,首批20名“小戏苗”开始进行为期三年的培养;同年10月28日,成资两市民盟和知名川剧人走进资阳环境科技职业学院,成立了资阳首个“高校川剧社团”,吸引了60余名爱好者加入。由此,“资阳河”便有了两片“苗圃”。
为了呵护“幼苗”茁壮成长,每周三下午,玉柴学校都专门安排出两节课,由资阳振声川剧团专业老师到校手把手指导。除此之外,还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组织“小戏苗”们交流演出,提高技艺。
一年过去了,今年6月1日,玉柴学校“六一”庆祝活动中,“小戏苗”们首次崭露头角,六个川剧片段演绎了“昆高胡弹灯”五种声腔。娃娃们的唱腔、身段、台步有模有样,赢得阵阵掌声……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川剧历史,感受传统曲艺的魅力,关注、热爱、学习川剧艺术,张诒还在雁江区保和镇晏家坝村建起了“资阳河”川剧展示馆。
如今,川剧“资阳河”流派如一棵逢春的古树,重新焕发出生机,冒出了新芽……虽然离传承和发扬光大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但相信不久的将来,“资阳河”的身影在人们眼中将越来越清晰。或许,它重新走进资阳人生活的那一天也将到来。(全媒体记者 王勇 蒲敏 黄博)